來源:張家口學院附屬人民醫院(張家口市第一醫院) 時間:2017-02-03 10:50:28
李菁晶:“京專家”的基層醫療夢
一年前,坐在北京開往張家口的列車上,看著鄰座一家人在一起的溫馨畫面,一種從未有過的孤獨感涌上她的心頭,思鄉的淚水順著眼角流了下來;一年后,坐在北京天壇醫院(張家口)腦科中心的診桌前,她微笑著與記者暢談腦科中心的過往和將來,語氣中滿是欣慰與自豪……她就是李菁晶,北京天壇醫院主任醫師、北京天壇醫院(張家口)腦科中心執行主任,京張醫療合作首個成功樣本的參與者與見證者之一。
依依不舍 踏上另一片熱土
“媽媽我不想讓你走,你別去好不好? ”
2015年7月,北京,李菁晶正在做前往張家口的最后準備,從學校軍訓回來的兒子雙手死死挽著她的胳膊,哭著央求道。
2015年2月,在京津冀協同發展的大背景下,北京市衛計委、河北省衛計委、 張家口市人民政府簽署了醫療衛生協同發展框架協議,明確北京天壇醫院、積水潭醫院、中醫醫院、 同仁醫院分別對口幫扶市第一醫院、第二醫院、中醫院和第四醫院。作為北京天壇醫院的專家代表,李菁晶與神經外科主任醫師、 醫學博士萬偉慶一起進駐市第一醫院,參與北京天壇醫院(張家口)腦科中心的籌建并提供技術支持, 李菁晶任腦科中心執行主任。
“別哭兒子,媽媽答應你,一有空就會回來看你……”李菁晶一邊安慰著兒子, 一邊將頭扭了過去,順勢用手拭掉眼角的淚水……
兒子從小就沒離開過她,她很理解兒子的心情。 李菁晶說,這么多年來,這是她第一次離開家人去一個陌生城市。 所以,當她在列車上看到別人一家其樂融融的場景時,忍不住哭了一鼻子……
到達張家口那天是8月1日,正好是京張攜手申辦2022年冬奧會成功的第二天。李菁晶適應能力很強,幾乎是放下行李,就立即投入到了腦科中心的籌建工作中。
真的是一切從零開始。
成立之初的腦科中心, 甚至連最基礎的檢查設備都不完備,頭暈的病人需要做眼震電圖,沒有;心臟患者需要做栓子檢測,也沒有……在血管病、眩暈、神經系統退行性疾病等的規范化診療方面,相關人員也相對匱乏。 更讓李菁晶頭疼的是,北京天壇醫院的分科十分詳細:血管病科、周圍神經病科……每個病種都有專門的醫生進行診治, 可在北京天壇醫院(張家口)腦科中心,只有神經內科和神經外科,疑難病例只能靠她和同來的萬偉慶兩個人。
李菁晶開始惡補。
在初到張家口的頭幾個月里,除了自己所擅長的腦血管病領域以外,李菁晶又將其他病種和學科的書籍重新學習了一遍,遇到疑難問題就立即通過微信、電話等與北京的同事溝通請教。 “在北京天壇醫院,遇到疑難病例我可以請教前輩和老師,在這,我必須要自己扛起來! 既然到了這里,我就要幫助這里的患者解決問題。 ”
一雙妙手 救治一方患者
▲北京天壇醫院掛職北京天壇醫院(張家口)腦科中心執行主任李菁晶為患者查體
去年9月,北京天壇醫院(張家口)腦科中心成立不久,就遇到這樣一個病例。
再續一年 期待美好明天
某女,30歲,發高燒,持續性癲癇,伴有血壓、血氧、心率降低等癥狀,由于曾被狗咬傷過,住院診斷疑似狂犬病,治療效果不好。 家里人要送她去北京,但其病情及身體狀況根本不允許。
腦科中心診室里,患者家屬苦苦哀求著醫生:“求求您大夫,救救她吧!咱不是有北京專家嗎?她們一定有辦法的! ”
醫生只好給李菁晶打電話。
“癥狀很像NMDA腦炎,可能是肚子內的畸胎瘤導致的,查一下有瘤子沒……”
真的有!
按照李菁晶的指示,主管醫生隨即與婦產科等聯系,通過手術取出了兩個畸胎瘤。由于該病比較少見,對術后如何恢復經驗少,李菁晶反復與北京天壇醫院相關專家溝通會診,終于,經過近兩個月的精心治療和護理,病人的病情大為好轉……
就是這樣,因為剛起步,底子薄,很多環節她都得親力親為。 每周二、四出門診,一上午就要看近20個病人, 每人至少看15分鐘,遇到病情復雜的甚至需要近一個小時。 她說,很多病人都是多方求醫后才來到腦科中心,光各種檢查的片子就攢了一沓, 來一趟不容易,她必須要對病人們負責,盡量將每份檢查結果都看一下,這樣才能更準確地判斷病情,才對得起這些排隊就醫的患者。
出完門診要查房,下午有空得去病房里轉一轉,晚上的時間還要準備備課材料———擔任腦科中心執行主任以來,她每周都要為科室內的醫護人員進行神經內科方面的講學和培訓。 用藥不規范,很多帕金森患者不知道治療藥物要空腹吃, 醫生也沒有意識到要去提醒,她就反復給科室內相關人員灌輸,加以規范;對于藥物的副作用問題,同樣如此。
學習氛圍有了,服務意識提高了,相關制度完善了,中心的工作自然越來越順暢, 門診量隨之提升,腦科中心的品牌打響了!
孑然一身在陌生的城市,剛來的時候, 李菁晶時常會感到 “孤獨”,這時她會沿著大清河繞一圈,來排解對家人的思念之情。走著走著,她喜歡上了這座城市,“山美水美,空氣清新,人也熱情?!彼f,一年多的“并肩作戰”,她和同事之間培養了默契, 和許多患者成了朋友,更重要的是,她逐漸熟悉了這里的醫療環境,在這里找到了家的感覺,于是,當約定的一年時間即將結束,當她聽說這里的醫護人員和患者都希望她再留一年的時候,她毅然選擇了留下。
她擔心兒子會反對,想不到得知這一消息后,兒子反而第一個站出來對她說:“媽媽放心,我能照顧好自己, 那里的叔叔阿姨更需要你,你一定要治好他們! ”
她很欣慰,自己在改變,兒子也在成長,家人的支持從未改變。
與外科相比,神經內科本就是“慢功夫的活兒”, 但在李菁晶和同事們的共同努力下,這一年,腦科中心的門診住院量提升了20%,還針對阿爾茨海默癥患者新開設了記憶門診……接下來,她準備將眩暈門診的打造提到下一步的工作議程中,同時利用京津冀醫療協作的有利契機, 組織舉辦神經科學年會、神經科論壇等學術活動,邀請更多的醫學專家來張講學,讓更多醫護人員的業務水平得到提升,讓更多患者可以面帶微笑地走出醫院。
對于未來,李菁晶滿懷希望地說,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,讓腦科中心進一步壯大成長,為更多患者送去希望與健康, 為2022年冬奧會的成功舉辦助力加油!